網路世界的收納不用斷捨離!4 種書籤管理工具介紹

| |

不知道有多少人還在使用瀏覽器的書籤功能呢?回想以前總是習慣把常造訪的網站加入「我的最愛」,但我們對書籤有越來越多樣的期待,所以演變到現在,原先的書籤基礎上才陸續發展出自動化、全文搜尋、定期清除失效連結、和第三方服務同步、截圖也能儲存成書籤等功能。(延伸收聽:我們在《星箭廣播》82 集聊了這個主題,歡迎大家搭配服用)

以我自己為例,約莫五年前,我主要的書籤工具是 Evernote,搭配 web clipper 抓取想保存的內容,但擷取品質不一,版面時而混亂,且處理速度緩慢,導致我管理書籤的雄心壯志隨之怠惰;進入「智慧型手機+上網吃到飽」的年代後,手機成為主要閱讀載具的頻率變高了,我開始嘗試 Pocket,但在累積大量內容顯得很雞肋的窘境下,終於被迫面對「稍候再讀」就「不會再讀」的現實。

如何在使用流程裡結合自己的需求,解決收藏大量內容但無法真正發揮價值的問題,促發了這篇文章的誕生。以下我會介紹四種書籤相關的工具,希望給有同樣需求的讀者一點點靈感。

Raindrop.io:視覺設計佳,一人公司卻支援所有主流平台

(來源:Raindrop.io)

創辦人 Rustem Mussabekov 出生在哈薩克,現居俄羅斯,他主修電腦科學相關學位,後來擔任 9 年 UI / UX 設計師,Raindrop 就是從他 2013 年的 side project 獨立開發至今,因此介面簡約兼具美感,2020 年 10 月更新到 5.0 版本,功能變得更完整。

Raindrop 的定位是全方位(All-in-one)的個人化書籤收藏管理平台,對於剛開始想好好整理書籤的新手來說門檻很低,有助於長期堅持使用。像它具備「標籤」和「資料夾」兩種分類方式,等於融合 Pocket 和 Instapaper 特性,管理內容的彈性更高;也可利用 IFTTT 或 Zapier 串接第三方服務,例如 Medium 文章、Twitter 推文等,且預覽載入快速流暢,podcast 或影片能直接在該介面播放,也可上傳 PDF 等檔案,兼具整合的廣度。

付費方案為一年 29.4 美元(約合新台幣 840 元),增加全文搜尋、多層級資料夾、系統自動建議標籤、雲端備份、每月上傳檔案容量從 60 MB 擴大為 10 G 、清除失效和重複連結等功能。以我的使用程度而言,目前免費版還堪用,但對全文搜尋、多層級資料夾和自動建議標籤的需求日漸上升中,所以 Raindrop 付費版已列入我明年的購物清單!

優點:

  • 書籤列表有四種視圖選擇(列表、圖卡、清單等),也可編輯書籤的相關資訊,從標題、引言、縮圖到資料夾的 icon 都能自由更改,方便辨識。
  • 相容性極高,提供 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、Opera、Edge 等五種瀏覽器的擴充套件和 Bookmarklet、手機端有 iOS & Android app,電腦端也有 Windows 和 Mac OS 的 app。(不過我在 Safari 建立書籤時只能帶入預設的未分類資料夾,Chrome 就沒有這個問題。)
  • 搜尋支援中文。
Raindrop 提供 iOS 和 Android 的 App。(來源:Raindrop)

遺憾:

  • 手機 app 不像 Pocket 會重新排版,閱讀舒適性較不足(但我仍習慣於電腦閱讀長文,所以這點只有稍稍扣分);字體大小與手機系統同步綁定,無法另外調整。
  • 目前沒有劃重點跟註記的功能——不過在 feature request 呼聲最高的兩項,就是 notes & Text highlight and save,已被納入待開發項目。

Diigo:知識管理助手,極大化書籤價值

或許有些讀者不陌生,因為 Diigo 在 2005 年由中國人創立,至今使用者超過九百萬人,稱得上老牌服務,命名則是取自 “Digest of Internet Information, Groups and Other stuff.” 。若你單純想找好用的書籤管理工具,那 Raindrop 足夠強大;如果和我一樣需要進一步 運用 書籤, Diigo 的使用體驗則更完善。

從書籤服務起家後,Diigo 這十多年陸續新增劃重點(highlight)、註解(annotate)與團隊協作等功能,定位也轉為提升知識管理效率的生產力工具。因此除了網頁,也可以截圖儲存成書籤,並且可直接在網頁內容及 PDF 劃重點,螢光筆還有分黃、綠、藍、粉四色方便做不同的分類;或是加上對一段內容、一個頁面的筆記,以後再訪該書籤,這些痕跡都會自動顯示。如果畫面太雜亂或有廣告干擾,你也可以進入清爽的「閱讀模式」劃重點與筆記。(我後來發現這組功能需要允許 cookie 才能正常運作。)

Diigo 也提供 Pocket、Instapaper 和 YouTube ,甚至 Github 與 Stack Overflow 等平台的串接功能,不過免費和初階版只能選擇一個整合內容,且無法即時同步,我的經驗是大概需要十多分鐘。另外,Diigo 和 Google 搜尋連動,如果有和關鍵字相符、又是你收藏過的書籤,搜尋頁面右邊也會出現提示,提升搜集資料的效率。

除了免費版,個人付費方案分為兩種:
1. 標準版(Standard)一年 40 美元,多了導入 kindle 電子書重點與註解及頁庫存檔(archive);
2. 專業版(Professional)一年 59 美元,提供 PDF 和 outliner 數量無上限。

企業版本則多了團隊協作與共享功能,每月每人十美元。

優點:

  • 支援中文,推薦書籤的標籤準確度很高。
  • 手機介面友善,可從瀏覽器選擇把網頁加進 Diigo 書籤庫,同步跳轉至 app 介面畫重點與標註,使用很流暢。
  • 獨家 Outliner 功能:使用者可以直接把收藏的各種素材(畫下的重點和擷取的圖片等)拖曳到編輯頁面完成大綱,同時會附帶原始出處與當時的註解。
Outliner 功能。(來源:Diigo Blog)

遺憾:

  • UI 稍嫌陽春,且書籤只能以標籤做分類。
  • 在 Safari 可能因為 Cookies 資訊會時常被清除,導致需要頻繁重新登入較麻煩,所以我建議在 Chrome 安裝擴充套件的體驗感受是最理想的。

因為 Raindrop 不提供畫重點與註解,我才找到 Diigo 彌補這塊缺憾。嘗試疊加使用後,我決定把多數 input (輸入)的任務交給 Raindrop,需要 output(輸出)時則依賴 Diigo,並不追求只要使用單一平台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
雖然我目前主力使用這兩款服務,不過也試用了以下兩款書籤工具,各有特點,順便介紹給大家。

Memex:開源的書籤管理與註解工具

(來源:Memex)

Memex 是一款開源工具,目前尚未支援中文,如果閱讀較多英文資料的讀者不妨參考。它由 WorldBrain.io 這家德國公司推出,部份資金來自歐盟的研究與創新計劃「Horizon 2020」和 Mozilla 等,創辦人 Oliver Sauter 聲明公司不會拿創投資金,也不賣股份,加上他 2014 年起投身對抗假訊息,強調內容的共享查核,並注重使用者的數據隱私與資料所有權,所以 Memex 採用 E2EE (點到點加密)技術。

我試用 Memex 約三週,覺得它介面簡約,搭配快捷鍵操作也很順暢,除了可使用標籤和資料夾管理書籤、在網頁上畫重點及註解,也提供瀏覽記錄和書籤的跨平台全文搜尋。筆記同時支援 markdown 語法,你可以自建模板,將書籤及註解輸出到 Notion、Roam 或 Evernote 等平台。

使用者可客製化模板,將書籤相關內容輸出到 Notion、Roam 或 Evernote 等平台。(來源:Memex)

Memex 目前支援 Chrome、Firefox 和 Brave 三種瀏覽器的擴充套件,2020 年推出 app,若要與電腦端同步則需付費——每月三歐元(約合新台幣 100 元)、一年 30 歐元,除了同步,也增加雲端自動備份功能。儘管 Memex 不乏 bug 尚在優化中,不過偏好開源服務的使用者應該也樂見多了一個選擇。

一個超越半世紀的理想

關於 Memex 還有段故事。它的名字取自 memory extender(記憶延伸體)的字首,而且要說回 1945 年。當時有「現代電腦之父」之稱的 Vannevar Bush 在《大西洋月刊》發表影響後世深遠的文獻〈As We May Think〉1,他提到人類所有的創造和發明只能增強和延伸體力面,而非心智面,因此提出 Memex 的設計構思 ——這是一台為個人儲存資料及還有跟外界聯繫的「機器」,功能類似人腦,可幫助人類記憶和組合檔案,透過建立連結路徑、搜尋、處理及整合等技術,以便蒐集資料並應用2

挖掘這段歷史,意外讓我沈澱了找尋理想書籤工具的動機,正是希望隨著看過的內容不斷擴充,每一條自認以後總會派上用場的連結不會石沈大海,我也不用再大海撈針。沒想到上個世紀就被提出的理想,直到今天我們仍在尋找的路上。

Bookmark OS:管理書籤就像整理電腦資料夾

(來源:Bookmark OS)

2015 年,David Lynam 在舊金山成立 Bookmark OS,特別在其 UI 設計採用 Mac 及 Windows 系統概念,所以管理書籤就像管理電腦上的檔案一樣。這個靈感來自 David 自己當時 Chrome 書籤越來越混亂,所以他改將網址拖拉到桌面上用資料夾保存,結果運作狀況理想,啟發他決定在瀏覽器中開發類似功能,目前仍持續更新中。

除了書籤管理之外, Bookmark OS 還提供任務管理與筆記兩大功能,原先我很期待能把閱讀書籤列為待辦任務,方便定期整理書籤,預防 read it later 變成 read it never,不過最後發現無法結合使用,比較可惜。

Bookmark OS 支援 Chrome 和 Firefox 的擴充套件,其他瀏覽器則使用 bookmarklet,我覺得加入書籤的處理很流暢,最大的優點是搜尋快速且支援中文,又和用電腦一樣直觀,在手機上操作也有近似 app 的體驗。它也推出一年 36 美元(約合新台幣 1000 元)的付費方案,增加同步備份至 Dropbox 等功能。

以上是我最近嘗試的四種書籤工具,其實 Pocket 或 Instapaper 對我來說都仍是好用的服務,沒有致命的缺點,而且市面上也有其他數百種書籤工具。但在這段瘋狂試用的時間裡,我最大的體悟反而是省思以前對書籤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,畢竟工具只是工具,必須釐清自己的閱讀習慣與工作流程,摸索出屬於我的使用方法,如此工具才能發揮加乘的效益吧。

(文章照片來源: Julie Jablonski via Flickr

  1. 〈As We May Think〉 全文 

  2. 更多關於 Vannevar Bush 的生平、著作及其對資訊社會之重要貢獻與影響,以及 Memex 的設計理念,可參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李德竹的 撰文介紹 

  3.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 - 非商業性 - 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釋出

Previous

《星箭廣播》83 集––Podcast 特輯:你作夢也會聽到開場音樂嗎?

科技創業週報 #259:矽谷工程師警告:網購看到五星好評,反而要小心

Next
Share via
Copy link
Powered by Social Snap